拓培猎头网_知名的广州猎头公司
拓培茂名猎头网_茂名猎头公司导航菜单
图片
图片
文章正文
广州以党建引领推进镇街体制改革
   2020-09-11 15:04:23    文字:【】【】【

来源:广州日报


“三人小组”、党员回社区、网格化管理、战“疫”临时党支部……基层党建的经验,在广州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得到了灵活应用。这是因为广州在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近年来,广州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体制优势,全力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升级新版本,红色引擎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奠定到最基层一线、到群众身边解决问题的基层治理体系。  

迎着基层治理变革的号角声,71万名党员和3.8万个基层党组织带头冲锋,广州正聚起走向未来的合力,进入“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新阶段。  

党建引领  

“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执行力  

19500个网格,率先全部建立党组织;1144个行政村,率先100%实现党组织书记“三个一肩挑”。  

“我是党员,我先上!”在全民抗疫的日子里,在新闻报道对一线人员的采访中,“我是党员”四个字频频出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广州,“令行禁止、有呼必应”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刻,它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执行力。  

一呼一应之间,力量源自基层党组织的统一领导。  

广州镇街党(工)委统一领导本级政权机关、群团组织和其他各类组织,以及社区党组织,统筹使用各类资源。镇街纪(工)委在党(工)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镇街建立起涉及多部门协同解决的综合性事项的考核督办机制。  

19500个网格,率先全部建立党组织;1144个行政村,率先100%实现党组织书记“三个一肩挑”。“两个率先”背后是贯穿广州城市治理的一条“红线”——党建引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党的决策部署做到“令行禁止”。  

一呼一应之间,打造一个从“呼”到“应”的闭环。  

“可能有加私油的野鸡车!”网格员彭达任马上扫描四周,迅速锁定了一辆白色的五十铃货车。在番禺区石碁镇,专职网格员发现村里的“野鸡车”加私油后,从上报到安监等部门处理完毕,仅花了一小时。  

广州继续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全部纳入镇街工作平台,落实镇街对派驻机构的指挥、调度、日常管理权,派驻机构的人员请休假、工作考核和负责人任免要征求所在镇街党(工)委意见。并推动街道“大党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建设,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领导体系。  

全市社区按照“一网格一支部”“一楼栋一党员”原则,将党建网格与治理网格“双网融合”。全市11个区还整合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12345政府服务热线、城市管理等平台,建设“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治理综合调度平台,实现区、街(镇)、社区(村)三级信息系统、基础数据一体运行。  

一呼一应之间,关键在党群联动、全域贯通。  

“三人小组”、党员回社区、网格化管理、战“疫”临时党支部等,都是党建经验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灵活应用。  

在党建网络纵横“点线面”的运筹帷幄之中,环境、卫生、治安,民生问题一网统管;公安、城管、建设,社会服务一网通办,“联动型”“智慧化”治理方法推陈出新。  

面对一场接一场的实战、一次接一次的检阅,“要从制度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体制优势,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实现整体治理、协同治理、系统治理。”市委编办总结说。  

服务发展  

明责赋权助关键时刻攥指成拳  

基层治理变革,正让基层“一根针”穿引上头“千条线”,问题发生在社区、协调在街道、解决在部门成为常态。  

“听党指挥”是“保为康”公司总经理杨康彬的微信名字。他认为,正是“听党指挥”让这家广州“口罩第一厂”迅速复工复产、扩大产能。原来,自新冠疫情发生以后,花都区委组织部迅速组织多部门和街道成立党员突击队,为企业排忧解难,让该厂口罩日产量在一个月内从10万只骤增至200多万只。  

动员力,需要明责赋权,瞄准“龙多不治水”破题,在关键时刻攥指成拳。广州近年聚焦镇街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不对等、“职责大、权力小”等现实困难和问题,把握服务改革发展要求,加大管理职权下放力度,优化党政机构职能,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不断激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在发展定位上,广州根据不同镇街的实际需要,坚持宜放则放、能放尽放的原则,将区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公共服务等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充分下放镇街。  

在设置规范上,各区因地制宜设置符合本地需要的机构。如越秀、天河等6区的镇街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突出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海珠、白云等7区的街道设置城市管理办公室,注重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白云、南沙及增城部分环保任务较重的镇,设置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机构改革后的广州各镇设置机构7-12个,街道设置机构6-9个。  

在综合执法探索中,广州整合执法队伍、执法职责、执法资源,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镇街统一设置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队),实现了统一部署、统一培训、统一指导、统一监督。  

基层治理变革,正让基层“一根针”穿引上头“千条线”,问题发生在社区、协调在街道、解决在部门成为常态。成效如何?事实最能服人——  在白云区,镇街主体责任由“柔性责任”向“刚性责任”转变,将原来只管“年初定目标、年终出结果”的“务虚”考核工作模式调整为过程性监督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务实”常态化模式,打开管理工作新局面:用人权、财政权、考核权,使基层“底气”更足、“腰板”更硬;正面清单激励、负面清单问责,使部门管理有职、呼应有据。该区相关负责人感慨,“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  

在南沙区,21个领域的行政执法职权统一纳入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整合13支执法队伍,90%执法人员配备到执法一线,97%执法人员直接从事执法工作,梳理“一张执法清单”,整合划分了7894项执法事项。镇街综合行政执法队下来一趟就能检查工商营业执照、食品卫生、垃圾分类、燃气等多个事项,企业配合执法检查的人员大幅减少,更多时间可专注于创新生产。为了应对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市场监管、流动人口监管等部门的检查,立足东涌镇20多年的广州锦兴纺织漂染有限公司曾专门成立对接部门,公司总经理黄一鸣欣慰地说,“这一切已成过去”。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调研员汪立林亦坦言:“扰民减少了、执法提速了、办案增效了。”  

着眼民生  

逾九成市民肯定基层党组织表现  

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为镇街决策、考核、督办提供数据支撑。  

6月30日,黄埔区在广州率先上线“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调度指挥2.0平台。在平台页面点开“民呼党应”板块,一幅由党员联系群众点亮的“热力图”呈现眼前。  

每一个闪烁的党徽图标,就是一支队伍。所有办事场景均全链条打通党组织、党员实时数据,任何流转事件都把每一个党组织的责任亮出来、每一个党员的身份亮出来。目前,黄埔区每名党员至少挂点联系2户群众,已有近3万名基层党员与7万余户、20多万名群众建立点对点联系。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策基点;以人民为中心,是广州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时针拨回到去年6月,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组织全市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并开展服务的通知》,部署开展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并开展服务工作。全市26万多名在职党员响应号召,仅用半个月时间,便迅速集结到社区一线,先后成立1925支党员服务队,为群众办实事27万多件。今年7月,市委组织部组织全市各单位党组织向属地镇(街)报到并开展服务,已逾3000个单位党组织到镇(街)报到,为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贡献力量。  

正是这种为民服务精神,催促着广州以群众反映的办事慢、办事繁、办事难问题为导向,通过整合党群、政务、市场、志愿服务等职能和资源,从点到面、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立体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从点到面覆盖——全市176个镇街设立党群服务中心、2700多个村(社区)建立党群服务阵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镇街(村、社区)党校、“两代表一委员”联络站融合,基本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村)社区办理,便民服务点和网上服务站点全覆盖。  

从上到下整合——全市建成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综治中心2900多个,以各级综治中心为枢纽平台,整合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12345政府服务热线、城市管理等平台,实现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信息系统、基础数据、视频图像资源一体运行。形成“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基层治理基础格局。  

从内到外赋能——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为镇街决策、考核、督办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引导镇街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基层减负增效。  

满不满意,群众说了算。今年七一前,市统计局针对基层党组织和中共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看法和建议,向2008名市民进行了电话调查。其中45.5%被访市民给出满分,逾九成被访市民肯定基层党组织的总体表现。  

市委组织部介绍,广州将进一步强化单位党组织与镇(街)的共建联系,推动“双报到”工作长效开展,让“工作在单位,服务在基层,奉献双岗位”成为广州市基层党建的新常态。  

保障支撑  

让基层有人有物有权去办事  

市委编办提炼出三条“痛症”处方:一是以政策配套确保职权明晰;二是以财政支撑确保事权匹配;三是以资源下沉确保力量到位。  

走进中山六路“惠吉西”牌坊,但见红砖楼耸立在天空湛蓝的幕布下,从前常被人“错过”的大公报临时旧址,如今成了一个富有历史韵味的小广场。小店开起来,党员巡逻队也忙起来,不少已经搬走的老街坊又住回了老房子。截至2020年5月底,广州已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323个,实施在建项目165个,开展前期项目138个,共惠及47万户家庭约150万人。  

民有所呼,党政必应,就是要把群众关心的大事小事、琐事杂事落实到每一个街道、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负责人,真正解决城市发展所需。如何把握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推动人员力量和服务资源下沉,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市委编办提炼出三条“痛症”处方:一是以政策配套确保职权明晰;二是以财政支撑确保事权匹配;三是以资源下沉确保力量到位。  

广州市把省、市下达的有关编制和区改革调整出来的编制下放镇街,重点用于充实镇街行政执法力量。根据行政区域面积、常住人口数量、一般公共预算、地区生产总值、执法编制空编情况等指标,测算下达各镇街的编制数,首批2148个编制已下达各区,全部分配到镇街。市级统筹下达各区事业编制2720个,其中约430个专门用于充实镇街力量。各区还通过统筹调剂、“减上补下”等途径,向镇街下沉行政编制330余个。同时依照“编随事转”原则,将各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派驻镇街执法队共2400多个编制下放镇街,提升行政执法力量。  

“基层有人有物有权,保证了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有人办。”越秀区介绍,惠吉西的“大换装”,正得益于全区施政重心下移。区内下沉街道各类编制共275个,街道各类编制较改革前增加21%,实现各街道每万常住人口配备编制14个,基本达到上海等国内先进城区水平。按事权与财政资金保障相匹配的原则,理顺街道财政保障机制,为街道履职创造条件。  

人和物都备齐了,更要用好考评“指挥棒”,激励基层工作者用心答好卷。  

番禺区为此建立量化评估体系,将镇街用于行政执法工作的编制设置为动态编制,启动“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编制调配。量化评估镇街工作任务,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定期测算镇街综合评分,以此为基准对镇街用于行政执法工作的编制进行动态调整,针对编制使用跟踪问效,使镇街履行综合执法职能实现“流动”优化。  

“‘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调度指挥平台升级2.0后,实现第一时间指挥调度特殊事件及重点事项周围党组织资源和党员力量,并实时掌握各党组织和党员在解决事件过程中干了什么、怎么干的、干好没有,把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贯通全流程。”黄埔区介绍,推动党性由“隐”到“显”、用“党建红”引领“科技蓝”,是该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大特色。  

从根基处发力,以“绣花”功夫管理,变化看在民众眼里:百余条河涌消臭了,百公里碧道构建起碧水清流的生态廊道,历史文化街区神犹在、形已改,“脏乱差”的老旧小区而今人居环境也已今非昔比……千年老城正在基层治理变革进程中悄然焕发新华彩。

浏览 (615)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0) | 反对(0) | 发布人:carmen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访问统计